万物之象
来源: | 作者:赵舒燕 | 发布时间: 2022-03-30 | 2022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所能拥有最美好的经验就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真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及其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所能拥有最美好的经验就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真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及其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是爱因斯坦最初发表于1930年10月《论坛与世纪》的文章《我的世界观》中最后一段话,我于大学期间的学习这篇文章,其中一二段对我影响很深,它大概指出人生命的有限性和爱因斯坦个人视角下对事物的看法。十年后再读这篇文章,我开始对结尾中提及“奥秘”感到意犹未尽,即使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自然面前,也需要以真诚和努力领悟这些“奥秘”。当我开始思考“我从哪里到哪里去”的问题的时候,就明确地对事物和自我的存在有了意识和思考。在自然的面前,人类个体是渺小的,人类群体在时空中的秩序,看似纷乱又似乎有规律,“奥秘”是人类不断在探索的。

出于对自我的认知,我是一个极其渺小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一边生活着并认识这个世界,另一边存在着且创作作品。从宏大角度想,在银河-太阳系-地球上有人类在纷繁的社会历史中进行着艺术活动并延续几千年,是有趣的事情。我尝想,若我非我而是他人,还会如此创作吗,思考一瞬间,那是他人,非我。

   带着对自然与“奥秘”的好奇与敬畏,展览的名称为“万物之象”。我准备了14件作品,其中有呼吸者肖像系列,白色物、和我最新尝试绘画的几张小幅群像。《不眠的肖像1》、《不眠的肖像2》绘画的原型是席勒,给画起名《不眠的肖像》,用另一种方式绘画他的永生。《不眠的肖像3》为以三岛由纪夫扮演的圣塞巴斯蒂安为原型绘画。《呼吸者肖像25》是持续的创作,与《呼吸者肖像16》、《呼吸者肖像16-背》、《呼吸者肖像16.2》是同一个模特的不同观看角度。其中白色物画了三朵白色的花,棉是社会生活中偶然遇见的关键词,紫阳花则是偶遇的实物全然无多余意义,花火同样既带有与其他白色物形式的关联,又只凸显其白色存在本身。我常画单独的肖像,两个人出现的作品也寥寥无几,如果从技术层面说,我掌握人群的能力是很弱的,生活中的景观很少引起我的注意,想尝试很多人的想法很少实践在画面上。我看到一些新闻图片,觉得有趣,只留下新闻图片中的构图,便有了《月下群像》、《风中群像》、《摘星群像》,《摘星者像》是将《摘星群像》中的主体单独绘画出来的。普桑有许多绘画大型人群的手稿,其中就主要凸显绘画的构图和构架,这几张画,更重视过程,我希望像普桑等古典大师多多学习。

    在美术馆中观看某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们,特别像观察一棵树的年轮,可    以看出那段时间那个地区的环境如何,当地人群思想如何。我猜测,这便是“奥秘”之一吧。由于工业化之后的行业细分,从生活中来的艺术,被孤立出来研究,当没有能力去整体观看事物的时候,是无法真正理解它的。 我想在谈论很多艺术问题的时候,往往更需要探索的是人与自然其中的“奥秘”。即使是过去的一个战乱蛮荒时代,也会发现那个时代有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那些艺术作品读出当时的时代讯息,只不过时代与时代之间艺术作品的水平会有高下之分。如果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角度,现在的我的绘画会成为过去,那么未来的读者会在其中读出什么呢?或者是否有意义被解读。这个是我当下更想去思考的问题。

我有个站在远处产生的愿望,愿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