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Stadtluft macht frei)”,谚语的故事发生于中世纪的德国。在封建领主支配下的农奴们,只要逃离到城市并且居住一定时间后,就可以获得自由。这句谚语在19世纪形成,时至今日即使含义完全改变,同样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富裕的城市生活带来的自由。
吴本俊松近几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反映了生活居住在“自由城市”中各色人的身影。他们身着不会过于华丽但时尚的服饰,欢快地跳跃、脸上呈现出若无其事的表情、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轻松和自由。吴本创作的人物形象大多都配戴着眼镜,眼镜既体现精致帅气的工作者努力不懈的追求时尚潮流的一种态度,同时也顾及工作的勤奋的态度。其次眼睛也是划分自我与外界的屏障。为了歌颂并享受城市的自由,他们必须保证自己是孤独的。他们脚下的平地,如同是圆型的舞台、UFO般的浮游,强调着自我建构着一个独立的世界。但是,在这样的人生过程中,忽然会感受到被一种违和感所包围,吴本则捕捉到那一瞬间。
眼镜背后的目光,观察着不同的方向,仿佛和任何方向都没有对焦。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吴本对眼睛的刻画手法(是画在别的纸上再粘贴上)中可以看出,精练潇洒的仪态本身就自带错位之意,他们的仪态与其内在带有错位和不一致。吴本以往的作品是穿着衬衣和领带的商务人员但做着鞍马、倒立杂技等动作,身份和行为所体现出的违和感。
然而捕捉这种违和感的吴本,他的视点是极其敏锐的。但在看待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时,他的视线始终是柔和的。这种对人物的情感可在他作品上体现。在Modeling paste(模型塑膏)上留下细小的削痕,逐渐塑造成人形。这种手法中显示了作者对人物的眷恋之情。即使是立体作品,其表面的质感却有宛如绘画的质感。吴本创作的语言手法从早起的版画创作转变到后期的雕塑创作。无论是立体人像的质感还是人像上色的精细度,都继承了吴本版画创作时对于画面肌理的感觉。并且由小金属片组成用心敲打成形的舞台,其造型的精细度或许会被人们领会为如同工艺似的细活。
西方雕塑艺术被带到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开国时期。在当时大部分人很少有机会接触西方雕塑的情况下,雕塑家们仍然在不断创作:一方面他们将以往的佛像、人偶、陈列物,根付(日本江户时期人们用来悬挂随身物品的卡子)等立体造型的一部分衔接到雕塑的创作上;另一方面他们受罗丹的极大影响,试图进行创新。由于雕塑有部分被划分到工艺品领域,雕塑与工艺品的界限并不明确,存在着近义性。由于雕塑的定义游走在两个概念之间,也会萌生出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比如在近几年诞生的“手办”,“手办”主要是表现了人体的立体造型,这个新领域就来源于塑料模型的概念。手办与雕塑的内容与来源是截然不同,并且被外来语(“手办フィギュア”在日语中是片假名表示属于外来语)涵盖,吴本早期多从事绘画的创作,所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带有早期绘画的影响,其作品的观看视角会被认为游走于绘画、雕塑和工艺之间。
也许,吴本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在他的立体作品中能够成为更具有现实感的存在。被吴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哪个都会比他本人有着更为年轻的样貌。和绘画作品是一样,吴本笔下的人物,比起再现客观对象,或许更像是反映了吴本向往羡慕生活在城市里人们的记忆,是类似于随笔画一样的东西吧。
投射于作品中的情感,超越了技术工艺层面,不能在小型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实际上,吴本在绘画的创作中就曾经尝试大尺幅的作品,近期作品也逐渐在扩大尺幅。
然而迄今为止在作品中一直被黏贴的眼睛,在新作品里被实际雕刻出来。作品中被黏贴的双眼,呈现了各种内在的错位与不一致,这些错位与不一致通过雕刻造型化并进行整合后,抱有矛盾的状态似乎一体化了,但却使人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不协调和龃龉。
似乎有哪儿不协调的人物,其实也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或许是回首了自己的姿态。当我们的视线与吴本的视线相重合时,必然会微笑并对作品产生共鸣。
奥村泰彦
和歌山县立近代美术馆
开放时间 OPEANING HOURS 周二 ~ 周日(周一公休) 10:00 am ~ 6:00 pm
Copyright © 2022 WESHINE Art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