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 手抄本:于艾君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18-04-09 | 377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关注到你的新作,在一贯的黑白之外出现了蓝色,让人眼前一亮。

        谢谢!我想尝试将明确的色彩因素引入到我的单色绘画中,倒不是我拒绝颜色——单色也是颜色嘛——只要表达需要。其实我以前偶尔在(纸上)绘画里使用色彩,只是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呵呵。 

有点像街景地图,蓝色区域像是河流的两岸,对,让我想起了塞纳河左岸和右岸。

 

是吗?现阶段我自己还比较满意呵呵。

 

那你怎么看艺术、实验艺术? 

 

        这个问题有点大。我只能谈谈自己目前的一点认识吧。怎么说呢,假如我们承认“艺术”是一种企图、一种思想产品或可以被流通、传播的产品(包括无形的)的话,它就要受到(当代)生产社会某种供需机制的限制,更重要的,它自身的属性又要求它必须不断地挣脱或颠覆这种有时令人厌烦或窒息的限制,这样一来,它们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在这种意义上说,所有可以(或值得)拿出来讨论的艺术都是实验艺术,或者说有一定的实验性,都是被需要的,因此它也是传统的一部分。 

 

对如今艺术的产业化又持怎样的态度?因为我看到一些大同小异的博览会、双年展,它们提供的东西很多方面都是趋同的。

        我觉得艺术(经验)演化累积至当代,不缺少某种先锋性,或者相对准确地说,仍然缺少具体实现它们的条件和勇气。说到底,艺术,首先还是与社会机制和它所提供的方向上的倾斜性、流通性相关的问题和工作,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不是创造力本身的问题,创造力总是需要一块跳板,需要在某些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可以谈谈您是个怎样的人吗?
不好不坏。

 

在作品《树丛》和《剪枝图》中,我是以编织的、局部推进的、素描线条般的语言手法进行操作,这种感觉和气质很像“抄写”,在“手工转录”过程中,落在画布和纸面上的痕迹一定会出现一些偶然的、未知的、弱控制的东西,因此也必然存在对图像原本的误读。而我所要借助绘制表达的,正是正读和误读之间的一种状态。

 在《手抄本:于艾君的展览项目》的展品中,《树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接涂写或描摹的油画,而是借助拓写和“硬笔抄录”所描绘的帆布油画。我以同一图式为蓝本创作了数件细节完全同的作品。选择自由画布,一是暗合具有力量感和自由气息的主题,二是为了在展陈环节上突显非常规方式的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