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 初雪晴时
来源: | 作者:顾力 | 发布时间: 2018-04-09 | 1044 次浏览 | 分享到:

初雪晴时——李雨花作品(文|顾力

展览前,我得以全览李雨花老师的作品。我打开她的灯,放在问象空间的吊兰下面,叶子被光照亮,在寒冬尤其显得可贵。灯设计成自动感应模式,当我试图拍摄时,它就调皮地熄灭了。“这是之前的设计,我的设想它在玄关的位置,当门被打开的时候,感应到人灯就自动亮了。”李雨花补充说。灯可能也想和我说:我不是被拍照的模特儿呐。

“问”老板没在,停电却来了,借着暮光,我拿起一件件作品仔细看。陶艺作品和其它类型的艺术不同,观看只是最先的交流,如果是日用的器皿,你就要用手、唇去接触体会,生活陶艺需要体验而不单单是视觉。因为它们和人的关系是共处和服务。

一件作品置于某个空间,它的形体、姿态、色彩会在光线中不断地呈现它,并吸引我们的注意,或者等我们去蓦然发觉。比如古代的陶器、单色釉器,靠形体和质感就足以打动人,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使用那些被吉祥图案和文字装饰的器物,实在是因为现世的匮乏需要被安慰。完全在意实用性,我们就会进入“日用而不知”的状态,哪怕我们所使用的器物变得越来越机械、功利、蠢笨,我们也茫茫然地扒完那口饭就搁置下来,我们失去了闲情去观看它们,而不观看它们,我们也无心观看自己,器物确是人的映照。

当然它们更是作者的映照,这些作品,正是李雨花的映照。大量地运用了白色,紫砂盘覆盖着白釉,如同雪的堆积,设计的茶具套组和灯具,则是白胎白釉,亚光或者高光,都在白中为一。当纹饰让位于造型和结构,我们就无法一时间叫出好来,我们习惯去阅读文字或者画面,而陌生于感知形体。这些器物无一不是柔和的,却没有一丝媚态,没有刻意取悦人的形容。它们的柔和在于对手感的保留,借着模具,陶瓷可以实现批量的标准化生产,从而被更多人享用,这是设计的意义。而模具依靠原型来制作,它本身只是便利的工具,产品的气质需要作者去赋予。这组茶具的原型,是李雨花手作的。她所希望的是,手在揉捏成型的过程中,保留力的平衡,泥在挤压和角力中,显现出饱满、从容和优雅,最终这样的温柔被传递给使用者体会。

有人用手捧着鸽子蛋来,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可惜没有电,我把它们放在李雨花的大白盘子里,鸽子蛋也是白的,光透过壳,看得见里面娇嫩的肉色。我对着光反复看它们,觉得妥帖极了。盘子全部排列在桌子上,我喜欢那些紫砂泥片成型的盘子。和产品不一样,它们完全是李雨花手作的,盘心有凹凸不平的肌理,有些是具象之物的组合,有些干脆是不明所以的痕迹。“这是工作室外面的瓷砖地面,这是地面上的旧轨道,这是一张纸,我把它们用石膏翻模,再印制在盘中。”李雨花说。它们就不止是盘子了,我说,这是你的“陶艺摄影作品”。我们用相机去捕捉所关注的细节,那是光所到的地方。像地面缝隙里面的结构,却可以靠着陶瓷来显现,它们是立体的。釉是一层层施,有点像工笔的洗染,使形体的边缘突出,如果是一次以厚釉施加,则会覆盖掉很多细节。所以这部分作品,叫做《初雪》,是雪已经在覆盖大地,物体还被有被完全遮蔽的状态。我想起,《江行初雪图》,这是江宁人赵干在南京画的。初雪时晴,寒天冻地,江边各路靠江营生的人单衣劳作,甚至艰辛地在水中打鱼。我在那幅画中看到赵干笔下的怜悯,就像在《韩熙载夜宴图》里,能看到顾闳中笔下对人性的体会,他们宴乐,但并不开心,对么?

李雨花呢,她也在记录。记录花朵和果实,记录生活里不经意的时刻。如果不去注视它们,它们就像从未存在过。或者,被接连的大雪覆盖了。

我去过李雨花的工作室,那是从清代延续来的原国营厂房改造的空间,时代在那里层叠错综:芭蕉树、明城墙和门前繁忙的高架桥,共同构建了当下的情景。和所有艺术家一样,李雨花必须在传统和当代的两端来回忙碌。

所以有了这些作品。我拿起一个修长身子的花瓶,它的中间部分伸出一块看似不搭界的形体,有只猫坐在上面,这是“觚”。觚是典型的传统器物,从最开始置酒到后来当作陈设的花器,它的功能和造型持续演变。面对这种变化,孔子曾经疑惑地问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这还是觚吗,还是吗?)”时代在变化,孔先生要是看到李雨花这件觚,会如何说呢?在《红楼梦》的时代,汝窑美人觚就已经插上了时鲜的花。现在,猫已经按照李雨花的意思,坐上去了。李雨花认为,觚只有中间部分可以改动,如果在两端改变,就不复是觚了。所以对传统造型的取舍,是在思考之后进行的,并且经过多次的尝试。对于一个现代的空间,单纯的仿古物件,是不合宜的。现代的空间,就必须放入现代性,就器物来说,要求作者是一个现代人,即她/他是独立思考的,自由的,且结果是美的。仿制的问题在于,它只能是皮毛的复制,而无法注入作者鲜活的个性,也就没有被吹入生命的气息。不管是仿古还是仿新。

“问”老板还没有回来,天却是黑了。我们的蜡烛点了又熄灭。这时有人拿起手机,打开灯光,我们赶紧拿了一只杯子照在上面,一下子明亮而柔和了。

明亮而柔和。这是李雨花的作品。